5G時代延續4G專利收費模式?高通要改改了
在不久前開幕的2018上海世界移動大會(MWCS2018)上,高通(Qualcomm)總裁指出,“Qualcomm已經明確了5G 時代的專利授權,及5G專利許可費率。不過需要指出的是,5G的專利授權模式將延續在4G時代與中國國家發改委之間達成的明確解決方案。”
在5G時代還沒有真正帶來之際,高通就如此高調宣布5G專利授權費用,其底氣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基于其強大的專利布局,不管是3G、4G還是全球5G標準首個版本,都離不開高通的標準必要專利;二是高通目前在移動智能終端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
然而,從3G時代開始,高通的專利授權費用收取方式(根據整機售價進行抽成,一般為整機價格的4%)就飽受詬病。到4G時代,高通的這種收費方式激起了眾多移動智能終端廠商的反對。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智能手機利潤不斷下滑,而高通堅持的高額專利授權收費標準(約為整機價格的4%)更是超過了很多智能手機企業凈利潤率,這讓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廠商不堪承受。
中國一眾手機廠商對高通發起抵制,2017年蘋果拒交專利授權費用并和高通就專利授權費用在全球各地你來我往發起訴訟。為此,歐盟、韓國、中國等先后對高通發起過反壟斷調查,并分別對高通課已超過8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同時,為了降低高通的影響,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廠商先后研發了自主芯片。
高通也開始為自己一貫堅持的專利授權收費標準買單。2014財年高通的每一財年為前一年的9月25日至當年的9月24日,如2014財年為2013年9月24至2014年9月24日。營業收入達到頂峰的264.9億美元,自此逐年下滑,至2017年只有222.9億美元,其中下滑明顯的就是其處理器(CPU)業務,這拜華為、小米等企業開發自主芯片所賜。
還值得關注的是,在2013財年至2016財年,高通通過專利授權獲得的業務收入基本在80億美元左右,約占其營收的30%,但在2017財年,由于蘋果等企業拒交專利授權費用以及在中國專利授權收費標準下調(2015年我國發展改革委要求高通按照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而不是之前的整機售價),高通這一部分收入猛降至56億美元,占營收的比重下滑至25%。
但高通對此視而不見,繼續堅持一貫的專利授權收費標準,最主要原因還在于專利授權費用的高額收益。從2012財年到2016財年,專利授權業務為高通帶來了累計約390億美元的收入,利潤超過了230億美元,其利潤率高達60%以上。
相比之下,盡管這五年間芯片業務收入高達806億美元,但其凈利率只有不到17%。可以說,專利授權業務為高通貢獻了高額穩定的凈利潤來源,在高通看來,當然不可隨便放棄。如果不是我國發展改革委的介入,高通肯定不會調整其在中國的專利授權收費標準。
誠然高通在移動通信領域具有無可匹敵的優勢,其在全球擁有超過13萬項移動通信專利,還有大量審核中的專利申請,并與其處理器業務一起共同構筑了“高通生態圈”,讓眾多終端廠商為高昂的“高通稅”買單。
但在5G時代,終端產品形態和市場將會發生重大改變,智能手機并不是5G技術最具前景的應用市場,智能汽車、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應用市場更讓人看好。
高通的處理器在5G時代將面臨激烈挑戰,英特爾、聯發科、英偉達、華為、蘋果等都在積極布局。而在5G通信技術專利布局方面,高通的優勢并不如3G、4G時代突出,華為已經成功打開了一個缺口。
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5G時代,高通應該摒棄其一貫堅持的專利授權收費標準,采取更加靈活、更加低廉的專利授權收費標準,充分發揮其既有優勢,將眾多終端設備廠商吸引到高通的平臺下,打造5G時代的高通生態圈,而不是頑固堅持讓眾多終端廠商不滿的收費方式,最終眾叛親離,在一干競爭者的圍城下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