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信移動工作生態:解開放與安全困局
萬物互聯(IOT)時代,海量數據通過移動終端、智能硬件等不斷產生,大數據已成為新時代的石油,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能源。數據信息已成為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管理要素中的重要戰略資源。一方面,開放是數字時代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另一方面,網絡和數據安全正面臨嚴峻形勢,中國政企用戶數據信息安全問題成為焦點。
服務政企安全、專屬化是前提
日前,號稱“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條例”的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正式生效,迫使中國企業重新審視建立國有安全系統的重要性,國產商用密碼算法(簡稱“國密算法”)正進入國內安全廠商的視野。
國內廠商多使用國外商用密碼系統,“門是自家的,鑰匙卻在別人手中”的風險隱患成為國內政企用戶的頭號“焦慮”。“中國政企移動工作平臺承載重要信息,迫切需要國密改造,不能用美國標準保護中國政企的信息安全。”全國領先的移動工作平臺服務提供商藍信移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在恒表示。
據介紹,藍信移動工作平臺增加密碼模塊和安全協議模塊,將成為國內獨家實現了對國產密碼算法和安全協議完整支持的移動工作平臺。這是移動辦公領域國家自主密碼算法應用的突破,也將大大提升政企移動辦公數據和信息的整體安全環境。
與此同時,安全、專屬化服務需求已成為政企領域的共識。在充分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藍信不僅為客戶解決定制化的開發需求,也能提供類似傳統行業交互團隊的客戶服務、客戶成功、運維支持三大專屬化服務團隊。目前藍信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場景化定制需求的開發平臺。不管是藍信團隊、客戶或第三方開發者都能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實現特殊化場景的應用服務,從而更好地體現藍信的“專屬”優勢。企業內部車輛管理、食堂菜譜、發票管理等,通過藍信可以實現碎片化、場景化應用開發,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打通信息孤島 破“開放與安全”困局
大數據要想實現共享,開放是前提。讓數據真正變成服務民生的“工具”,首先就要讓數據開放,打通數據開放的“壁壘”。事實上,一些政府部門“觸網”之初,往往偏保守。在劉在恒看來,這正是政務改革的一個縮影,“這個過程要有魄力,勇往直前去解決問題就是開拓創新。特別是電子政務,最大的挑戰在于數據共享和數據安全。”各個部門間存在多個數據孤島,導致大量數據資源毫無關聯地沉淀在各部門信息系統中,缺乏統一開發利用,難以發揮利民惠民、支撐政府決策的作用。
早在2015年3月,時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云龍主持召開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建設大數據平臺。藍信“人大大數據服務平臺”采用“大后臺、輕前端”的策略,把相關數據和應用整合到統一的平臺。“通過平臺,所有數據就出現在眼前,這都是因為有后臺大數據的支撐。”劉在恒說。藍信“人大大數據服務平臺”為代表提供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方面的支撐保障,最重要的是打通各個業務系統、數據庫,實現各類公共信息資源的互通互用,真正“讓數據說話、以數據決策、拿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正是基于藍信開放平臺提供的標準接口能力,藍信可以對接政企原有IT系統、SaaS應用和原有App應用,OA、財務等傳統辦公信息化系統可以在藍信中實現“打包式”集成,打破數據煙囪。中國有色金屬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鄧忠軍主任表示,正是通過藍信的移動工作統一平臺入口,有色集團實現了通訊錄、消息、應用入口、審批待辦和信息展現的“五個統一”,降低改造成本,快速實現了移動化。
無論政府還是企業,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流動、創新數據價值是共同的需求,也是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對企業來說一個統一高效的移動工作平臺,應實現高效和專屬化地為企業連接人、連接業務、連接上下游。政府更需要各部門數據統一匯聚到一個平臺上,整合政府公共信息資源。
劉在恒說“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渠道數據對接難度是很大的,各部門有的數據是在內網,有的在外網,不同的地方采取了不同的隔離措施,無論是點對點數據對接,還是整體數據搬家,對入口平臺的要求都是極高的。”藍信自2013年成立就不斷深入理解政府、央企等大型組織的屬性和核心訴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打造更懂中國政府企業的移動工作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為落地“數字中國”戰略創造“中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