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巨頭進軍公交出行藍海 挖掘新的數據價值
[移動支付在公交領域的應用,對于傳統的公交公司而言,可以幫助其解決現金管理的問題,同時提升了用戶的乘車體驗。但對于支付巨頭而言,移動支付的真正價值在于數據的獲取]
移動支付的場景爭奪終于從商家付款來到了公共交通領域,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京東支付等移動支付巨頭紛紛瞄準了公交出行新藍海。5月8日,騰訊乘車碼在騰訊大本營深圳落地。前不久,北京軌道交通也開始全面試運行手機掃碼進站。在此之前,上海、杭州、武漢、廣州等城市已經先后開通了移動支付的公交出行新模式。
據了解,目前至少有50個以上城市的地鐵、公交系統支持移動支付。公共交通的高頻度、高黏性、低額度等獨有性特點,成為了移動支付巨頭搶灘的黃金場景。
然而,在“移動支付+公交出行”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些新的商業模式被開啟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數據使用邊界問題的思考。
NFC還是二維碼?
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公交出行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分為NFC支付模式以及掃碼付模式。掃碼付又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公交地鐵官方APP綁定移動支付作為支付方式,北京、上海就是采用這種模式;另一種是移動支付軟件內自帶的小模塊支持掃碼乘車,例如在杭州,支付寶內會有一個乘車二維碼。
公交地鐵場景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網絡穩定性差,掃碼付必然對網絡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在乘車高峰期,公共出行支付必須要短時間高速度處理巨大客流量,這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支付寶介紹,“雙離線二維碼支付”技術解決了進出站閘機、手機離線無信號的支付問題。支付信息并不是瞬間顯示,而是在“叮叮”聲響后的大約2~3秒內,在閘機、手機雙雙離線的情況也可以保證乘客可以順利刷卡乘車。
與支付寶的“雙離線二維碼”技術類似,銀聯也推出了“脫機二維碼”應用。“目前銀聯的二維碼有兩種,一種是聯機交易的消費二維碼,另一種是脫機二維碼,這種脫機二維碼適用于公交地鐵對于信號有要求的應用場景,即便移動設備與閘機端均處于離線脫機狀態,也可以實現乘車體驗。”一位接近銀聯人士表示。
其實,相比二維碼支付技術近兩年的迅速崛起,NFC支付的推廣時間更早,但卻一直不溫不火。
在公共交通場景下,NFC近場支付相對有著數據傳輸、安全性及用戶體驗三大優勢。無需連接移動網絡,可避免因手機沒有信號而無法支付的尷尬。此外,NFC模式省去了打開APP、點擊掃碼等多個繁瑣環節。
然而,在移動支付領域,用戶規模與用戶對支付品牌的熟知度對交易規模的影響較大。早在2014年至2015年,支付寶就嘗試了手機NFC支付技術,遇到設備兼容性較差、手機普適性低、行業利益鏈復雜等諸多挑戰。支付寶人士表示,嘗試了各種技術后發現,在中國的現狀下,只有二維碼技術是在兼容性、普適性和用戶使用習慣的多因素平衡下的最佳載體,所以最終選擇以二維碼作為切入點。
在移動支付搶灘公交出行的過程中,面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支付巨頭在增加用戶黏性、培養用戶習慣上也想盡辦法。
近日,京東支付“一分錢乘公交”活動相繼在四川綿陽、湖南湘潭兩地展開,兩地市民使用京東閃付或京東二維碼支付乘坐指定公交,毎人每日可享受2次一分錢乘車優惠。
無獨有偶,在支付寶的大本營杭州,就有市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里現在都刷銀聯了,有優惠,我早晚坐兩次公交,各一分錢。”由于優惠力度較大,這位市民近期都在用銀聯支付公交費用。
支付巨頭的推廣方式除了與優惠力度息息相關外,第一財經記者還發現,支付寶在其生態系統內還提供其他功能來沉淀客戶。例如,在選擇支付寶掃碼乘車后的第二天,支付寶螞蟻森林會產生52g的能量。
而騰訊方面則依托社交優勢,將微信和QQ流量觸角不斷延伸到各個領域。例如,在騰訊乘車碼的推廣中,今年春節期間,騰訊在廣州上線試點微信車票功能,用戶可向群好友及單個好友贈送車票,好友領取之后可在騰訊乘車碼小程序中打開,并直接刷碼使用,將線下傳統車票進行電子化、社交化,增加其收藏性、環保性和便利性。
業內人士表示,公共出行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對于支付巨頭而言,是一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流量入口,從目前來看還處于爭搶流量入口、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階段,短時間內難分高低。
新商業模式與數據隱憂
“以前我們面對成噸成噸的零錢,看著是錢,實際上費錢。”江西九江公交集團負責人說,乘客買車票的硬幣,一直以來令人頭疼,“倉庫盛不下,銀行不愿收,只能拿硬幣來支付供貨商的貨款,四五十萬的硬幣,一輛皮卡才拉走。”2018年1月19日,九江公交接入了支付寶掃碼乘車,成噸的硬幣開始逐漸減少。
現金管理是傳統公交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可以幫助實現產業升級。數據顯示,杭州公交以往每天收到約170萬元零錢,約占公交票款金額的48%,約200人的團隊專門負責清點零錢。隨著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手段的使用,目前零錢使用率下降了20%以上。
當然,移動支付與公交出行領域在合作與轉型升級中除了技術難題、用戶習慣的培養外,仍要面臨合作模式等難題。
支付寶方面表示,公交出行一直是個傳統行業,刷卡、投幣等運營了二三十年,有著比較固定的“游戲玩家”、服務模式和利益格局。推進移動公交,不僅意味著技術方面的探索,還考驗著互聯網企業在產業協同方面的智慧。
記者發現,相比三四線城市的推進進度,一些一線城市反而稍顯落后。
“大城市體量大,公交地鐵有很多一卡通公司存在,有發卡方、有盈利點,現在接受新的互聯網化的模式,需要一定的消化過程。另外,各地想法不同,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也是推廣進度不同的一個原因。”上述銀聯人士稱。
移動支付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成功應用,印證了移動支付在公共出行領域存在很大發展空間。對于傳統的公交公司而言,可以幫助其解決現金管理的問題,同時提升了用戶的乘車體驗。但對于支付巨頭而言,移動支付的真正價值在于數據的獲取。
“這些互聯網公司獲得用戶數據后,可以了解消費者的特點,拓寬消費金融的服務,公交出行領域是了解消費者的一個渠道,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間。”北京大學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劉新海對第一財經表示。
對于支付巨頭及傳統公交公司而言,獲取用戶數據后,意味著新的商業模式的開啟。支付寶表示,例如公交車沿線經過一家盒馬鮮生,那么就可以推送給乘客一個盒馬的券給乘客。對于不同乘車習慣的乘客,公交公司可以像互聯網公司一樣,給不同的優惠。個性化的運營服務,將商業化想象空間擴大。
但也有用戶擔心數據濫用的問題,比如根據已有用戶信息可以得到消費者的相關生活軌跡數據,將數據建模分析后,可將此類數據進行交易后用于商業營銷。
上述銀聯受訪者表示,“銀聯布局公交出行領域不是為了拿數據,是為銀聯持卡人服務的。在與公交地鐵談判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把數據拿過來,實際上銀聯獲得的數據很簡單,例如,某用戶在某公交車上刷了2元錢。銀聯并不會看到用戶上下車的站點等額外的數據信息。這也是一卡通公司、公交公司愿意與銀聯合作的一個原因。”
螞蟻金服對第一財經也表示,“當涉及相關信息的沉淀、用途時,我們會提前告知用戶,只有獲得用戶的明確同意,才會有后續操作。總的來說,無論是在出行場景,還是其他場景,我們都會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劉新海表示,個人信息的濫用的界定,目前在法律層面一直沒有明確。科技創新是一把雙刃劍,漏洞是創新的空間,但仍要有消費者的保護措施。移動支付切入公共交通出行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公共交通領域是政府主導,這對支付巨頭來說也是一種約束。”